<<  < 2024 - >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文言文语言精炼传神,充满文化底蕴。文言文中不仅有生动的故事情节,还常常蕴含着道理。在理解文言文内容的基础上,需要老师引领学生去一步步地发现。学习文言文不仅仅是朗读,还可以让学生试着写一写。一些简单的句式,可以让学生试着仿写,他们常常会有惊人的创作。小学文言文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为其日后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不要仅仅局限于数量有限的几篇课文的讲解和学习,而是应根据所教内容和学生需求,进行适当的拓展延伸,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学生的兴趣偏向,选择学生较感兴趣的拓展材料,从而扩大学生的阅读面、知识面,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如在教学《书戴嵩画牛》时,我向学生提问,杜处士和牧童生活在同样一个地方,看到的牛也一样,而且这幅《斗牛图》他常以自随都没发现牧童所说的问题,牧童却一眼发现了。这是为什么呢?学生不难说出,牧童整日放牧,对牛更加了解。也就明白了凡事要多向行家请教,向富有实践经验的人虚心学习的道理。接着我引出苏轼的感慨——耕当问奴,织当问婢。我让学生也试着写一写,学生的创造力常常超出我们的想象,“惑当问师”“习当问友”“战当问将”“煮当问厨”等这些创作,让学生实现了从读不懂到创作文言文的巨大转变。学完这则文言文,笔者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 ,推荐学生去阅读苏轼的文言文《记承天寺夜游》。这样就实现了语文教学的课内与课外相结合。从而开阔学生眼界,进而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
      综上所述,现阶段小学语文教学越来越强调文言文教学的重要性,语文教师必须要加大对文言文教学的重视程度,文言文虽晦涩难懂,但只要教师方法得当,浅入深出,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学生一定能从其中汲取一定的养分。部编本小学语文教材安排文言文学习,不但可以成为小学生了解古代文化的一种途径,还可以更好地提升小学生的文学素养。当然,教无定法,针对不同的文本,教师应该因文制宜,采用合适的方法,而总的宗旨是要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浅入深出,感受文言文的底蕴。
       文言文篇幅不长,语言比较精练,具有音韵美、节奏美,读起来琅琅上口,所以古人称读书为“吟”“咏”。教师要引导学生学好文言文,那么最重要的就是要让学生读出文言之韵。该怎么读呢?我认为首先要读准文言文中的字音,读好长句子。尤其要关注通假字、多音字、生僻字的正确读音,其次是引导学生正确断句,注意文言文句子中的合理停顿,对于一些易错的停顿,教师要对学生进行一定的指导,并引导学生反复读,感受文言文中的韵味。朗读时要注意停顿,但并不等于断开,尾音适当的拖长,可以让文言文更有韵味。最后是揣摩文言文中人物说话的语气,读出人物的心情,感受人物的内心世界。当然,我们在引导学生读的过程中,还可以学着古时候私塾里的孩子们那样 “摇头晃脑”地读。学生的兴趣被激发起来了,也会读得更有韵,更有味。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经过这样反复地吟咏诵读,学生对文言文的内容就会非常熟悉,也为其接下来的理解和背诵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书戴嵩画牛》这则文言文的一大特点就是有多个多音字,如“蜀中有杜处士”中的“处” , “好书画”中的“好”,“所宝以百数”中的“数”,“一日曝书画”中的“曝”,通过预习以及联系全文,学生不难猜出它们的读音。读准这些字的字音,是读好文言文的第一步。指导学生断句时,讲到“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这句话时,学生常常会不知如何断句,因此,我把这个作为教学重点,告诉学生“搐入两股间”“掉尾而斗”是牛的两个不同的动作,理解了意思,学生就知道怎么断句了。在断句的基础上让学生多种形式地朗读,在琅琅的读书声中感知文言文的音韵之美。
      特级教师钱梦龙先生说过:“文言文中的古代书面语,对本国学生来说,也是一种母语,学生阅读文言文虽然有一定的语言障碍,但肯定不会像学习外语那样没有任何的根基,一切都要从零开始。”小学阶段,虽然学生学习文言文有一定的难度,但是要学会文言文,也有一定的方法可借鉴。从一年级起,小学生就开始学习古诗词,掌握了一些方法,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把学生已有的学习古诗的经验方法,迁移到文言文的学习中,从而降低学习难度。教师可以适时地总结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引导学生用上这些方法,自己尝试着去读懂。由于学生接触文言文不久,教师对其要求不能太高,只要学生能将大概的意思讲出来,便要给予夸赞和表扬,这样,学生便会从中获得成就感,也就更加愿意学,更喜欢学。
在教学《书戴嵩画牛》这课时,我是这样设计教学环节的:
师:文言文学习比较难,但掌握了方法也就不难了,同学们完全能够读懂。结合学习古诗词经验,你觉得读懂文言文有什么好方法呢? 
生:可以根据课文中的注释理解。 
生:可以查找资料。
生:可以借助书上的插图。
生:可以联系上下文进行分析。 
师:现在请同学们用上面的方法,自己尝试着读懂这篇课文。还有不懂的地方,可以在旁边做个记号。一会和大家分享你读懂了哪些,也可以说说还有哪里不懂。
生:我借助插图知道了“一日曝书画”的意思是:一天,杜处士把书画拿出来晾晒。
师:你真了不起, 借助插图就理解了句子的意思。
生:我通过借助注释知道了“搐”的意思是抽缩,所以 “尾搐入两股间”的意思应该是尾巴在大腿之间抽缩。
师:你把句子解释得这么通畅,可真厉害!
……
      陶行知曾说:“行动是老子,思想是儿子,创造是孙子。”可见,只有通过行动开阔视野,才能获得新知,从而进行创造。写话亦是如此。有些小孩子在写话时,常常抓耳挠腮,无从下笔,主要原因是他们缺乏相关的生活素材和经验,“胸中无墨”,便不知从何写起。我们要解放孩子的空间,让他们去接触大自然,去看花草树木、日月星辰,与万物为友,用童眼看世界,用童心感受万物,除此之外,我们还要鼓励或创造条件让学生参加各种活动,如拔河、剪纸,参观名胜古迹等,用童身体验活动,才能创造出有真情实感的文章。
        一次,我从科学课上得到灵感,打算带着孩子们一起来种植黄豆,于是,我提前准备好一些塑料杯、泥土、黄豆等,孩子们各个激动不已,和我一起种下了黄豆,他们心中充满了疑惑,一个个都在问:这样,黄豆就真的会发芽吗?带着好奇,他们每天都要盯着小黄豆,慢慢地,黄豆发芽了,小叶子每天都在变化,孩子们睁大了眼睛,仔细地观察着,一有变化,赶紧向我报告,好像发现了天大的秘密一样。孩子们三五一群,一起谈论着小豆苗的成长。
      一段时间后,棵棵嫩绿的小豆苗随风摇摆,成了窗台一道美丽的风景线。趁此机会,我对孩子们说:“小豆苗的成长过程真是神奇,你能把这个过程写下来吗?”孩子们脸上洋溢着自信的表情,异口同声地回答:“能。”因为亲眼看到小豆苗的成长过程,孩子们写得格外认真,写出来的语句也让我很惊喜:“小黄豆圆圆的,就像一个小宝宝,我给它盖上了泥土这个被子,希望它快点醒来……”“……又过了几天,种子外面的壳裂开了,从里面钻出了小嫩芽,嫩芽的颜色是淡淡的黄绿色,好像在对我笑。我真想帮它吧壳剥掉,让它快快长大呀……”“……我发现每根芽的叶子都有两片,像一个爱心的形状,小豆芽细细长长的,真可爱……” 
       写话教学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效途径,运用陶行知创造教育开展写话教学,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写作水平,更能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创造力,为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和综合素质打下坚实的基础。

儿童天生就有创造力,他们常常能说出让我们惊讶的话语,他们是一群小诗人,能写出令人眼前一亮的诗句;他们是一群小画家,能描绘出我们看不到的美好。但由于种种原因,儿童常常会被固有的、传统的思想束缚,他们封闭了自己的思想,不敢发表自己的新见解,被戴上了沉重的枷锁,我们要发展儿童的创造力,就要把儿童从个封闭的“牢笼”中解放出来。打破孩子的惯性思维,鼓励它们进行创造,只有有自己想法的写话,才是真正活的文字,才能真正打动人心。

一次写话课上,我让孩子们描述自己妈妈的长相,显然,孩子们都作了充足的准备,一个个踊跃发言,在讲到妈妈的眼睛是什么样子的时候,小颜说:“我的妈妈有一双乌黑发亮的大眼睛。”接着,小宁说:“我妈妈眼睛黑黑的,亮亮的。”“我妈妈的眼睛像黑葡萄”……

听下来,孩子们对于妈妈的描述都是中规中矩的。虽然不错,但缺乏创造力和自己的看法,于是,我趁机提问:“妈妈的眼睛,你觉得除了眼睛黑黑的,像葡萄,还像什么呢?”这时,小轩说道:“每当我考一百分时,妈妈的眼睛会发光,好像星星一样”,对于这个的回答,我感到既意外又开心,不禁说道;“小轩的描述很有自己的想法,很会留心观察,老师觉得非常棒!”其他学生好像获得灵感一样,接下来一个学生说:“我觉得妈妈一笑起来,眼睛好像一个月牙。”接着,又有学生说道:“我觉得妈妈的眼睛还像一条小溪,伤心的时候,会流出泪水。”由此可见,打破孩子的惯性思维,用鼓励的语言,常常能激发孩子的创造力,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

陶行知曾说:“我们加入儿童生活中,便发现小孩子有力量;不但有力量,而且有创造力。”由此可见,小孩子的创造力是无穷的,作为新时代的教育者,我们应不断将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运用到教学中去,挖掘和激发孩子的创造力,为国家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素质的人才。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是陶行知爱的箴言,是陶行知先生一生的践行准则。陶行知曾在《师范生的第二变——变作孩子》一文中这样说道:“未来的先生们,忘了你们的年纪,变个十足的孩子,加入在小孩子的队伍里去吧!”孩子是天真可爱的,有着自己的逻辑,只有了解他们的心里想法,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了解他们的情感,才能更好地实行教育。与我们大人相比,孩子的情感更为真挚,也更为细腻。在孩子的世界里,我们得学会用放大镜去看待他们的情感与表达。他们给你一块糖,就像给你一个自己心爱的宝贝;他们难过流泪,就好像承受了莫大的委屈。陶行知先生十分关注小学生的成长,在他看来,作为教师,应该设身处地地爱每一位孩子:“我们加入到儿童队伍里去成为一员,不是敷衍的,不是假冒的,而是要真诚的,在情感方面和小孩子站在一条战线上。”要相信他们不是简单的孩子,他们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期盼,他们或喜或悲,或怒或哀,他们都希望有人关注,得到回应。注意并且重视他们的每一次情感流露,就是老师爱的表现,就是对他们的一种关心与鼓舞。
       一次外出春游,学生们的背包都是鼓鼓囊囊的,尤其是小方的背包里装的满满的,仿佛要溢出来了,小小的身躯很快就承受不住了,累得满头大汗。临近中午,我们来到一块草坪进行午餐,学生们拿出了餐布,顿时,琳琅满目的零食和水果从学生的包里喷薄而出,他们津津有味地品尝着美食。不知什么时候,小方悄悄地来到了我的身边,手里拿着一块面包,笑嘻嘻地对我说:“老师,这块面包给你。”我瞧了瞧他可爱的模样,随即说道:“老师不饿,你吃吧。”可是,小方并没有要走的意思,头埋得很低,我看出了他的不开心。突然想到自己带了水果,于是说道:“小方,老师带了苹果,不如我们来交换吧!”他先是一愣,进而止不住地点头,交换完之后,他开心地跳着,跑向人潮,那笑容比四月的艳阳还要灿烂,比十五的月亮还要皎洁。清风徐徐,小草摆动,花儿笑脸相迎,白云变化衣装,仿佛一切都明媚了起来,就像小方的心情一样。这样一件小小的事,却让这个孩子这么开心,我想:也许是他爱老师的心得到了回应。
       学生们有着许多情感需求,他们渴望被爱,他们渴望得到尊重,他们渴望取得好成绩……一旦他们的情感得不到重视,他们就会失望,颓废,不愿与人交流。情感是了解学生的另一扇窗,需要老师多关心学生,留意学生,做孩子的朋友与知己。老师与学生的情感一旦建立,会让学生增加更多的自信,让学生有一定的归属感,从而健康、快乐地成长。高尔基说过:“谁不爱孩子,孩子就不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才能教育孩子。”每一位学生都渴望得到老师的关爱, 关爱每一位学生就等于塑造每一位学生。作为一名教师,应关注学生情感的渴求,加强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做学生的知心人。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页次:1/1页  9篇日志/页 转到:
天涯博客欢迎您!